
当前,命题人注重通过精巧的题目设计,来测试考生基础知识点是否夯实,思维能力是否足够,而逐渐摒弃蒙猜技巧等不注重搭建知识体系的纯捷径。
以初数为例,条件判断题型在往年是蒙猜的重要板块,掌握相应蒙猜技巧后,既能保证正确率,又能提升效率。但通过25年真题可以发现,当前命题人有意在避免蒙猜,几乎所有蒙猜技巧都失灵了,不仅没有设置套路题,还结合部分蒙猜技巧设置了反套路题—即盲信技巧则必错。若前期在条充题型的学习中只掌握了蒙猜技巧,那么这一板块将损失惨重。对于难题,更是要求具备扎实的知识储备与灵活的思维能力。若没有进行过深入学习、没有做过重点难题型的专项训练,知识掌握不扎实,则连正确的解题切入点都难以找到,公式都难以套对。
而在写作中,论说文若给出单一的讨论话题,那么话题词基本上即为题眼,暗藏命题人态度,围绕它审题便能扣准题眼,避免跑题。有时候,命题人还会给出具备感情色彩的词去提示考生校正自己的审题方向。即使要提升审题难度,也更多是通过故事、案例等素材,让考生自行分析、判断。但在25真题中,命题人给出单一话题,却通过“通常情况”“人们都”等表示普遍情况的表达去引导考生选择对立角度。这于往年来看,是冒险的、不能轻易选择的,而在今年却为正确的解题思路。可见,依赖套路、盲从规律的解法已行不通,当前学习要求独立思考、注重批判性思维。
【真题展示2】
2025年考研写作第56题
…
再次,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,也存在同样的问题。比如,不同文化在审美标准上的主观差异常常会导致误解。…
【题目分析】
谬误分析:“不同文化在审美标准上的主观差异常常会导致误解”未必成立。
结合语境,可知这一“误解”指的是“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存在的问题”,论证者将其归结于“审美标准上的主观差异”,未必准确。更可能是不同文化背景下,受社会价值观、历史文化、社会习俗等的影响,大家的思想认知有所不同。
此题的易错点在于,易根据“常常”认为当前给的是普遍性描述而非绝对化表述,便直接跳过,忽略其存在谬误的可能性。若未能对论证过程保持敏感度,仅依据固有认知,则易选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