复试
调剂

考研复试 考研调剂

您所在的位置: 主页 > 教育学 > 教育综合 >

2025考研教育硕士333教育综合命题趋势总结分析

来源:未知 hengling 2025-07-02
2025考研教育硕士333教育综合命题趋势总结分析
2025考研教育硕士333教育命题趋势

1、趋势一:统考化——全国统一命题趋势全面铺开

2024年起,教育部明确要求教育专硕逐步采用全国统一命题考试。截止2025年,全国184所具有教育硕士点的院校中,178所采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,统考率接近97%。再结合考研命题趋势和教育学硕的统考趋势来看,教育专硕逐步接近全国100%统考已是大势所趋。

2、趋势二:灵活化——出题范围广,紧密结合热点

较非统考出题相比,24、25统考真题表现出以下灵活化特点:

1)统考更注重结合当下教育热点。24年、25年开篇第一道选择题都考查了“习近平在教师节来临之际的系列讲话”,其中,24年考查的是第39个教师节的讲话,25年考查的是第40个教师节的讲话,连续两年都考查了同一个教育热点,因此预计26年开篇第一题还会是这样的热点知识考查。

2)跨学科整合更明显。未实行统考之前,各大院校出题以名词解释题、简答题、论述题为主,出题本身多体现单一学科的知识点。统考后,题型改为选择题、论述题、材料分析题三大题型,出题侧重跨学科知识点的整合,一般表现为选择题中以《中外教育史》人物思想发问,考查对《教育学原理》知识的掌握;材料题中通过呈现某一教学情境,考查对于《教育学原理》《教育心理学》知识的运用(如2025考研第7题)。如:下方真题展示2中,通过《中国教育史》古代典籍的论述考查《教育学原理》中对应的教学原则。

【真题展示1】

2025年教育硕士333第1题

“建国君民,教学为先”,我国向来重视教育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,20249月,在第40个教师节到来之际,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,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,他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 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,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、民族复兴伟业的( )。

A. 先导任务、坚实基础、战略支撑

B. 坚实基础、战略支撑、先决条件

C. 战略支撑、先决条件、先导任务

D. 先决条件、先导任务、坚实基础

【题目分析】

【考查点】教育学原理。属于教育时政热点类。

【解析】A。全国教育大会指出,“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,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、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、坚实基础、战略支撑”。因此,本题选 A。

【真题展示2】

2025年教育硕士333 第7题

现代教学理论中有许多教学原则,在我国古代典籍中也有论述,下列匹配正确的是( )。

A. 直观性原则——“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。举一隅不以三隅反,则不复也”

B. 因材施教原则——“求也退,故进之,由也兼人,故退之”

C. 启发性原则——“其身正,不令而行:其身不正,虽令不从”

D. 量力性原则——“不闻不若闻之,闻之不若见之”

【题目分析】

【考查点】教育学原理结合中国教育史。教育学原理:教学——教学原则;中国教育史:孔子、荀子、墨子的教育思想。

【解析】B。

A 项出自《论语》,体现启发性教学原则。

B 项出自《论语》,是孔子对他的两位学生冉求和仲由的不同态度做出的解释。冉求做事畏缩不前,所以孔子鼓励他大胆进一步;仲由敢作敢为有时不够慎重,所以孔子要抑制约束他慎重地退后一步,体现因材施教教学原则。

C 项出自《论语》,体现以身作则的重要性。

D 项出自《荀子》,意思是没有听到的不如听到的,听到的不如见到的,强调身体力行的重要性。

因此,本题选 B。

3、趋势三:应用化——淡化知识背诵,侧重理解与应用

较非统考出题相比,24、25统考真题表现出以下应用化特点:

1)“知其然,更知其所以然”。如下面真题展示,按23年之前出题,会考查“教育隐喻”\“教育口号”的名词解释,我们只需要结合教材,把“教育隐喻”\“教育口号”的概念背下来并写完整即可得分;24年实行统考后,改用选择题考查,我们不仅要知道“教育隐喻”\“教育口号”这两个概念本身,更要在实际知识中理解、辨别概念,这不仅仅是考查教育学专业知识本身,还涉及了对其他相关知识的考查,无疑加大了我们备考的难度。

2)“会背,更要会用”。统考后,增加了材料分析题,相比于非统考的论述题,材料分析题要求我们既要背会知识点,又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材料,对材料中出现的教学问题提出解决措施,所以,这不是背会某个知识点就可以得分的,要学会分析材料,“立足于知识点,从材料中来到材料中去”。

【真题展示1】

2025年教育硕士333第2题

教育定义、教育口号、教育隐喻是教育纲领常见的三种陈述现象,其中教育口号的是( )。

A.“教育是农业,不是工业”

B.“人民教育人民办,办好教育为人民”

C.“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”

D.“善待问者如撞钟:叩之以小者则小鸣,叩之以大者则大鸣”

【题目分析】

【考查点】教育学原理。第一章: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——陈述类型之教育口号。

【解析】B。教育口号是指政府或权威机构、组织以及个人根据不同的教育目的和思想理念,提出符合本机构、组织及个人利益或思想的非系统化、简练、明晰、通俗易懂,并富有宣传和鼓励作用的公共言语。

A 项:是由叶圣陶先生提出的。强调教育应当像农业一样,注重个体差异和成长规律,而不是像工业那样标准化和批量生产,属于教育隐喻。

B 项:是一句朗朗上口的口号,语言简洁明了,具有导向性,突出了人民教育的“人民”属性,属于教育口号。

C 项:属于教育定义(描述性定义)。

D 项:出自《礼记·学记》。意思是,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,就像撞钟一样,轻轻叩击则钟声较小;重重叩击则钟声大响,用扣钟的力度大小来比喻善于回答问题的人,属于教育隐喻。

因此,本题选 B。

 

【真题展示2】

2025年教育硕士333第34题

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的提出者德西和赖恩认为,物质奖励之类的外部奖赏会削弱内部动机,在学习上奖励学生会使学生对学习本身失去兴趣;这是因为,外部奖赏会被人们理解成是对行为进行控制或操纵。但也有研究者指出,当学生把外部奖赏视为自身有能力的标志,或者给予学生的奖出乎意料时,并不会损害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,甚至会增强其内部学习动机。对此,教育心理学家伍尔福克感慨道:“即使最好的工具,如果不加选择地使用也会使你陷入困境。”

请回答:

1)根据上述材料的描述,概括外部奖赏对内部学习动机可能存在的三种影响,并分别举例说明。(6 分)

【题目分析】

【考查点】教育心理学。第三章:学习动机。

【解析】①降低内部动机。材料中,外部奖赏若被视为对行为的操纵和控制,会使学生的自主需要不被满足,从而降低学生的内部动机。例如:当学生自愿做家务时,家长如果表示“你做好家务就给你玩手机”,学生则会感觉到自己做家务是为了奖励,而且对自己是否玩手机也失去了控制,因此就不愿意做家务了。

②不损害内部动机。材料中,当学生认为外部奖赏是对自己能力的标志时,不会损害内部动机,尤其针对表现目标的学生。例如:当学生认真学习获得成绩时,教师对其进行表扬和鼓励,学生会受到鼓舞,内部动机也不会降低。

③增强内部动机。材料中,当外部奖赏出乎学生意料时,还可能会增强学生的内部动机。例如:当学生认真学习时,教师采用“小红花”、“奖学金”等奖励,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的自我效能感,以此增强学生的内部动机。

注:以上内容仅供参考,具体信息请咨询在线辅导老师。本内容来自网络搜集信息仅供参考,不代表合作关系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!
以上就是【2025考研教育硕士333教育综合命题趋势总结分析】的全部内容!想了解更多与考研相关的信息,还可关注考研招生网,内含大量考研资料和信息,也提前预祝大家考研成功。
小编为2026考研的小伙伴们准备了丰富的学习资料,点击下方图片即可获取哦~
 

免责声明: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,由本站编辑整理,仅供个人研究、交流学习使用,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。如涉及版权问题,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。

2024考研必备资料+学习计划表

  • 考研公共课复习规划
  • 考研数学三历年真题
  • 英语常见易混淆词汇
  • 考研英语核心词汇
  • 考研英语真题及答案
  • 考研政治真题及答案
  • 上一篇:没有了
  • 下一篇:没有了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