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1、基础阶段(初试当年6月前)
·核心目标:搭建知识框架,夯实基础,解决“学什么”的问题
·具体任务:
(1)教材通读:以黄达金融学,罗斯公司理财为核心,逐章梳理知识点,标注重点章节(如货币供给、资本结构、CAPM等)。
(2)框架搭建:每章结束后绘制思维导图,整合货币银行学、国际金融、公司理财等模块逻辑链(例:货币政策工具→传导机制→宏观影响)。
(3)跨考生专项:若基础薄弱,建议补充《投资学》部分内容(如有效市场假说、投资组合理论),避免超纲题失分。
2、强化阶段(初试当年7月-8月)
·核心目标:题型突破,建立“解题思维”,解决“怎么考”的问题
·具体任务:
(1)计算题专项:完成《公司理财》课后题,重点训练现金流计算、WACC推导、期权定价(如二叉树模型)。
(2)整理错题本:标注易错点(例:税盾效应漏算、永续年金折现率误用)。
(3)热点初探:每周精读1篇央行/IMF报告,归纳高频议题(如绿色金融、数字货币),尝试用课本理论解释(如“双支柱”调控框架)。
3、精练阶段(初试当年9月-10月)
(1)真题精研:按年份完成目标院校真题(至少5套),分析命题规律(如复旦偏重公司理财计算题,央财侧重货币政策论述)。
(2)建立“题型-知识点”对应表(例:简答题60%出自货币银行学,40%出自公司理财)。
(3)论述题训练:结合热点与课本,整理答题模板(如“人民币国际化”=背景+现状+挑战+对策),每天模拟1道大题(限时30分钟)。
4、冲刺阶段(初试当年11月-考前)
·核心目标:全真模拟,精准提分,解决“怎么答”的问题
·具体任务:
(1)背诵冲刺:重点记忆高频考点(如利率决定理论、MM定理),采用“关键词串联法”提升效率。
(2)结合押题卷,补充前沿议题,如数字人民币、ESG投资等前沿议题。
(3)模拟考试:每周1套全真模拟(严格计时),训练时间分配(如计算题≤60分钟,论述题≤40分钟)。